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集锦 > 专刊、特刊

专刊、特刊

2020年第8期:深圳“十四五”规划专家座谈会(上)

更新时间:2020-09-09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的关键期,是中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攻坚期。在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世界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圳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和“重大风险叠加期”,要深刻认识深圳发展所处阶段,牢牢把握“变”的大趋势,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有鉴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联合马洪基金会于20208月19日在银湖CDI大厦举办深圳“十四五”规划专家座谈会,主要围绕科技创新、国资国企、金融改革、综合交通、教育发展五个领域为深圳“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献言献策。

现将深圳“十四五”规划专家座谈会上的主要嘉宾发言内容和互动观点进行整理汇编,以飨读者;本刊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马洪基金会立场。



□主讲嘉宾

马洪基金会创会理事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李罗力——

聚焦“十四五”规划,集中民智定良策

大家好!今天,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与马洪基金会联合举办深圳“十四五”规划专家座谈会,为深圳“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献言献策。在此,我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的关键期,是中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攻坚期。在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世界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圳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和“重大风险叠加期”,要深刻认识深圳发展所处阶段,牢牢把握“变”的大趋势,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

通过开展专题调研,聚焦“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地、法制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大战略定位,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为市政府编制“十四五”规划提供意见建议,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十四五”规划纲要提供重要参考。

我相信集众智可定良策,合众力必兴伟业。凝心聚力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纲要,描绘好深圳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希望在座各位的专家发言都能直奔主题、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建议中肯,预祝座谈会圆满成功。

 

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张克科——

论持久战:坚持改革开放

布局2021-2035中长期科技发展攻坚战

我今天的主题是论持久战:坚持改革开放,布局2021-2035中长期科技发展攻坚战。开场的时候罗力和津逵都讲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时代。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研判大局,提到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作为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时代格局变化的情况之下,研究和制定十四五规划一定要把视野放到2021到2035这样一个中长期的尺度,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思路,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以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跨周期设计打一场攻坚战。

我在深圳经历过从八五计划到十三五计划的周期。记得八五期间关注的是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之后开始有产业的布局和产业集群的组织,有了大项目的安排和全社会投入的协同。我也直接参与了南山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的科技规划,深圳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和盐田区十三五规划的编制研究等,原想通过三十年的发展路径和案例,再引导出一些思考和建议。现在先说我的主要观点,后面的案例看时间关系再很快过一下。

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考:

1、总结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回顾1995-2005,2006-2020两个10年/15年的周期,九五到十三五前后五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把握当下特殊时期的关键节点。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打破了国际封锁和国内纠结的困境,给深圳带来了新的生机。1987年科技体制改革带动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也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制。华为就是在那个环境下诞生的。1993年深圳确立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1995年10月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40条),提出了科教兴市战略,重点解决了该不该发展高新技术的问题,做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的决策。对发展要素中的产业、企业、资本、人才、法律和政策保障等,做了系统的规范。经过实践和摸索,1998年深圳制定了以“22条”(即《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推动本土创新企业的成长。“22条”在1999年9月又作了修订,称为“新22条”。提出了对产学研、创业投资、重大项目、人才团队、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组合政策,在1999年10月第一届深圳高交会开幕时宣布。当时的形势也是面临关贸总协定谈判关门,重启WTO新一轮谈判。中国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金融风暴带来了市场的扭曲,深圳特区还特不特争论不休。深圳审时度势,迎接调整和新布局,在2004年提出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2005年提出建设深港创新圈。2006年1月17日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公布了2016-2020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之前十天深圳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外宣布: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决定不失时机地把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大增强城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现在回头再看当时的背景,坚持特区改革开放的DNA,面向未来的挑战,深圳坚持新四化提出的国际化、市场化理念,按照现代化高标准将创新确立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个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经过十五年的奋斗,深圳先行示范的城市典范意义突显了出来。

2、建议2021年为起点,做好2021-2035的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建国以来先后组织过五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它们分别是: 1956年—1967年的12年规划; 1963—1972年的10年规划; 1978年—1985年8年规划; 1986—2000年的15年规划和2006-2020的15年规划。这几次科技发展规划周期不同,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及促进科技事业的相应政策措施,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1956年有了第一个12年规划,之后遇到苏联专家撤离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大局变化,坚持规划方向,我们有了原子弹、氢弹,还有大型基础工业装备万吨水压机、大型桥梁项目南京长江大桥等。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为代表的若干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整体提升综合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16-2025年的规划,集2000多位专家历时近2年,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着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以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该《规划纲要》确定了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重点安排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7 年10月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两步走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确定了到2035年奋斗目标。习主席给深圳的批示,要高举高新技术旗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深圳也有了七大战略和24项任务从2020到2035年的布局。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也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达成指标。深圳应该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统筹安排到2035的大方向,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同时,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市场机制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

3、站位全球产业链的前瞻,梳理创新链全过程深圳的价值所在,通过区域合作的共同体思维,描绘深圳创新发展路线图。前天和香港贸发局新任中国区总代表交流,国家为什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究竟有哪些竞争优势,他说,美国硅谷从研究到市场化应用,配置资源、中试产品、规范标准大都不少于两年,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配套齐全、资源丰富,中小企业灵活、制造能力强,所以响应非常快,一般出来产品进入市场我们三个月、五个月就出来了。一些新产品拿到实际的实验数据和市场反馈,反过来可以对新领域的标准规范进行修正和引导,所以有很强的国际认同感和竞争力。这也是西方一些强国害怕担心的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地方的恶性竞争、行政分割、营商环境恶劣也导致缺乏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一些高精尖的中国可以做,但组成不了强力实现体系;一些很简单的市场竞争无序却发现缺少底层关键支撑。我们不光是缺失光刻机等高端顶尖核心装备的整合实现能力,美国新一轮的对中国的精准打击,让一些很普通的电子元器件原来做的很便宜的现在到了100倍以上的价格(几分钱到1-2元),就是要为缺一个底层的关键材料,结果整个产品都做不成。所以,十四五规划要解决产业链组织的系统性问题,要通过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对接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合作机制,从深圳的特色出发,对香港-国际通道和珠三角都市圈-产业链环节做一些有序有效设计,一定要有建立区域创新共同体,搭建平台和深圳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我们现在没有。

4、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导向,在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框架下,打破旧的行政壁垒和和行业局限,最大限度以有效配置资源。没有国际化就没有大格局,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生命力,没有专业化就没有高品质,没有产业化就没有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支持集成电路发展的2000年的18号文件,当时我正好负责深圳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组建工作。当时叫软件及集成电路,现在是集成电路及软件,当时的补贴就是希望你这个公司独立体,好核算软件的增加值,政府给以减免优惠。华为当时就是内部的部门,没有独立核算,那是看到这个政策机会的TCL、同舟电子、比亚迪、康佳,当然还有中兴通讯等,都设立了独立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华为最后在2005年才以海思的名义独立出来。不过那是要进入WTO,2003年在美国的威逼下,抗议中国政府补贴的不公平竞争,权宜之计下有关部门宣布18号文暂不执行。之后2014年又发了新18号文,最近又发了强有力的8号文。减免税延伸到10年,企业不限投资来源国别,只要是中国法人企业都可以。现在5G的在深圳已经是全城业态,重大产业的基础布局,包括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命健康、海洋科学、科技服务业等,都应该有深圳模式的中长期十五年布局,而这个过程要在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框架下,打破旧的行政壁垒和行业局限,最大限度以有效配置资源。

5、通过组织产业集群、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有序组建人才方阵,创新产品应用模式、加大官学研资介商的融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技的新路。深圳要持续保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迈向明天的坚实基础,夯实“四樑八柱”的科技创新新业态新基建。在整体上可以组织新四方面的集团军1、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大企业龙头提供的产业集约、产品方向和市场牵引需求,形成新成长行业的国家队和国际赛场,华为和腾讯就是。2、通过定向基础研究,最近在做应用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定向应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瓶颈,提供支撑平台和专利池,推进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和技术联盟的对接,组织公关战役,形成高地效能。我在上海发言,深圳说普通话不说上海话,说明我们国际化。我们确实有差距,我们没有把社会主义干大事的发挥好,我们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又被阉割,但深圳有一波不甘寂寞的人。应该要组织战役、要组织布局。“十四五”布置一些跨时间、跨地段、跨行业的。3、通过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引,鼓励和调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导向性发力,升华创新创业创造的也、领域、人才、团队、项目、产品的对接和落地。4、加大专业服务、创新文化、创业生态、市场公平、知识产权保护和多元社会的培养,打破部门、地区、行业、门槛等壁垒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领域的营商环境。

在区域板块上,可以以南山为例,提炼八大支柱价值体系:1.以市场为导向,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和完备的产业链经济结构;2.以企业为主体,有行业领军企业和伴生成长聚集的中小企业群;3.引入多元化产学研融合的创新载体和技术转移机制;4.鼓励和支持多主体多类型的创业创意孵化空间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应的政府资金鼓励政策和弥补市场资源配置效率;6.配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优化产城人融合和创新环境;7.建立开放型区域合作机制,鼓励区内外创新创投资源有效整合,搭建各类专业服务平台;8.弘扬创新文化,形成全社会和谐向上的时代风尚。

图一是时间和空间、聚集和辐射思维导图。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今天主要强调了时间的机会,10-15年的尺度。聚集和辐射没有展开。其实今天的重大项目安排都是集聚的模式,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就在于辐射。所以,辐射的思路也是我们打破区域篱笆的铁锹。

图二是深圳产城发展的四十年。我们看到真正起到深圳往前走是1996、2006年, 2010年的特区内外一体化,有了特区一体化还有了大空间都市群如何做到立体化。走向未来有2030、2035、2050,后面的三段中我们一定要有15年布局,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标杆城市的目标才能实现。

图三是深圳的产业发展递进图。传统产业调整以后开始布局四大支柱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一批特产业,如工业设计、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等,现在有了更多的部署。深圳未来发展间有两个点,我给了两个图,也我们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一个是海洋经济,一个是可持续发展2030。南海的深海条件非常强,做2006年规划的时候,苏纪兰院士和北京说深圳是深海基地,其实岸线码头也很重要,目前选择更多的码头资源,中集在集装箱上做了传感器,利用卫星系统做很多原来触及不到的空间海域,特别是北斗系统和5G的结合,无限的想象力,包括海上的卫星发射平台,还有海洋生物,海洋探矿和海上工程等。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是从1996年里约热内卢开始的,部署21世纪议程,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百年。深圳要高高举起这个“可持续发展2030国别计划”中国特大城市的示范先行。一说到可持续发展我们有三个误差:一是可持续发展就是环保;二是可持续发展就是科技:三是可持续发展就是扶贫。其实不全面。新一轮联合国给以了17个项目和指标体系。深圳要先行示范,要让国际社会认同这个中国的城市典范,要有这个大愿景。它是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听过华为一位总监的演讲,他说华为现在就是要为愿景而奋斗。以前定位是做产品、做系统、做市场、做企业,未来要做愿景。拿出来的愿景图就是联合国2030国别计划的17个主导任务。

图四是香港的产业演进图。香港未来的发展2030规划非常清晰,这三发展主轴。香港未来大幅度布局的,新界深港边境空间、东部产业走廊和大屿山填海及港珠澳走向。大家要关注区域周边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也是要依托港澳,服务港澳,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大局。未来的每个阶段的目标都非常清晰,共建共享、未来可期。

图五是国家2016-2020的重大专项、主要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布局。这个规划今年到期,国家正在组织做2021-2035的有一个十五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据报导,国家2019年就开始启动,目前圈定了50多个战略研究方向,包括七大板块30多个专题。为配合2021至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有关部门近期启动了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主要围绕信息、生物、能源、制造等16个重点领域,以及交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竞争评价,加强科技发展态势研判,预测未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等。据悉,中国科协今年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中长期规划进行了评估。要针对远景和未来的假设进行规划,要有先进性、引领性。与以往规划相比,2021至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更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注重培育创新生态,更注重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也更注重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深化改革和环境营造上有更好的谋划。

所以,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改变思路,一定要做基本的东西。我关注比较集成电路、智慧城市和消除信息障碍等领域。

这里讲一个案例。2010年我们在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4G刚刚出来,要不要放进去,有几种不同的讨论。3G刚刚蓬勃发展,势头正旺,4G技术储备和市场还不充分。我是课题组组长,我基于三点理由:3G牌照还是军阀割据,CDMA、WCDMA、TD-WCDMA的三座大山分割市场必须冲破;消费经济和宽带消费一定要向移动方向发展才可以激活;深圳在4G领域有全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机制,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资源可以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所以坚决摆进去。但怎么得到比较好的预期呢。也有三道处方:一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不要各自为政;二是打通国际通道建立国际枢纽和平台;三是消除信息消费障碍,发放居民信息消费家庭补贴。结果来看,十二五、十三五,十年过来,4G居然要下岗了,深圳昨天宣布以4.6万基站建成全市5G大都市网,全球唯一,(印度还有70%的3G)。

5G在工业自动化是非常有用的,在构建自动驾驶环境生态上具有独特优势,在其他一些服务场景,如远程医疗,安全,智慧城市服务等有明显的发展空间,但手机消费上还真的达不到这一点。如果一定要做这一块,我们建议做信息消费的公平,每个公民都有这样的权利,水、电、空气、基本教育是保证的。我们出门上汽车没有wifi,看病没有挂号,深圳能不能在“十四五”期间,每人每月家庭为单元给100元的流量补贴费,一个有线电视、一个手机注册,给你一个月1个G流量。如果你要更多的消费性5G就自己花钱。我们支持全球的5G环境,每人都能用的话不让老百姓频繁换手机。“十四五”不管规划怎么做,未来发展投入几百亿,能给老百姓每人每月几十块。在十二五我们的说法是:能不能为老百姓设立信息服务一费制,法国 47 法郎一户,保证基本的,我们现在手机、电信都在打,比方说 80 块钱基本费,带有线电视、宽带、WIFI、电话,保证基本量,超过可以加钱,老百姓每个人都应该有,现在交水电煤气没网络不行,学生做作业没有网络业不行,医院挂号预约没有网络也不行,这就成为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民生公平问题了。作为基础保障,甚至可以按标准给以困难人群的补贴和社区服务的基础项目。最后,消除信息鸿沟是写进去了,但没办法做,各家通信巨头都在做市场,政府的作用没有体现。上面这个可否在四十五解决:4G环境下没有解决的问题,5G又来了。我就提这一点建议,不管是“十四五”、智库还是民间,这是我的呼吁。

 

 

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

关于深圳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四条建议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研究的一些感受,澄清社会上盛行的两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给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四条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澄清两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问题一:要么指责国企效率、要么指责国企担当

一种民间的声音只看到国企作为企业,指责它简单对比下的效率问题;一种政府的声音只看到国资公共属性,指责它算账谈条件的担当问题。事实上,必须明确从国有企业四个字解读,国企具有双重属性,要受双重目标的指引。一方面国企要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就是说有盈利的目标,一方面国企又承载着不仅仅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双重属性和目标就决定了经营好国企必然是非常难的,但正是因为“难”,就需要社会和政府给予更大理解和支持。

问题二:跨越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去评价国企优劣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句话非常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看待国有企业也应该放到时代大背景下结合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阶段去评价。举两个案例:

案例1、当年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的主要投资主体赛格集团,对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乃至城市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正如前面张克科老师讲的,当重大产业链需要核心环节、需要改革攻坚的时候,当时市场主体并不丰富充裕情况下,依靠力量会是谁?当前的赛格集团已不复当年之勇,而当年的赛格三星、赛格日立、中康玻璃等一些企业都不复存在了,但正是这些国企的布局和尝试,培育了深圳率先突围发展的电子市场,摆脱了被称之为“骡马大会”的全国年度电子采购大会束缚,给产业链提供了低成本、快速扩张和迭代的机会,一些合资企业成为日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源、人才源和管理源,支持康佳、创维等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批量崛起。几年前樊院长带我们做一个研究,提到了应研究一下当年赛格出来的人后来都去哪儿了,但后来由于研究周期限制和工作量的问题,最终这个研究设想没有完全实现,但我至今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深圳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是一种口号,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经济现象。

案例2、深创投公司从创始到现在展现出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2019年管理资金规模3000多亿,已可号称本土最大的创投类管理公司。然而,观察深创投公司不能仅看它的经营数据,如果仅仅抠营收、利润等等财务数据,它相对一些民企甚至国企几乎微不足道。但如果了解一下深圳的创投圈、国内的创投圈的话,深创投就是国内创投圈的“黄埔军校”,它的历任董事长和总裁们以及各个层级基金经理,绝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创投届的中坚力量。进而言之,如果没有创投的活跃,深圳发展就缺乏创新创业创投“三足鼎立”中的一个关键支撑,深圳就难以发展到今天的这个样子。

二、深圳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建议

建议1、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站在国有企业角度思考如何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例如当前环境下,民营企业争取全国金融牌照、国家科技资源较难,深圳市属国企就要依靠金控平台及国企集团做相应“补短板”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乃至国内更大范围区域合作,是否是国企身份与异地政府协商谈判更容易开展?更容易快速把深圳中心城市产业和功能辐射服务出去?当然,还要考虑哪些国企从劣势领域退出,释放被锁定的国企人才和资源活力,释放其他所有制主体更大发展空间?

建议2、与时俱进提升国企功能。当前,深圳已批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的阶段国企的功能和过去应是不一样的。全国国企对标的标杆新加坡淡马锡,2009年前其功能定位和我们的绝大多数国企表述基本是一样的,“从事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建设”云云,因为它当时也是一个整合和资产处置的平台,把原来新加坡一些政府直管的企业都划到它下面,直到2002年它的功能定位表述还是政府的投资公司。然而,从2009年开始,淡马锡功能定位就有意弱化政府属性,2015年就完全说成市场化的投资机构。为什么呢?因为新加坡要走向全球、布局全球,东西两头都吃,弱化政府背景,有利于淡马锡服务新加坡国家和城市全球战略和整体利益。深圳未来要建设全球城市,至少一部分国企也要逐步提升功能,更好服务城市战略大局。

建议3、利用好区域性综改试验。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方案是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中也做了相应任务安排。一方面对如何开展国资国企的综改做了指引,对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的“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政策固化,但更多的是分担和分散了下一步国资国企改革创新风险,要高举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试点的旗帜,勇于开创“十四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局面。

建议4、释放国企和国企人才活力。经营好国资国企,首先要给国企释放活力,国企的领导也要给国企的人才释放活力。乔布斯这么聪明的人都说,我不能指挥别人干什么,而是别人告诉我干什么。乔布斯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就没有苹果开拓创新。国资国企也要坚持这种理念,当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构建内生性的激励约束制度,匹配相应公司治理、选人用人、契约管理、薪酬报酬等市场化体制机制,不要让国企成为第二国资委。

 

 

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

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的探讨

我的题目是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的探讨。深圳金融业的对深圳城市发展的贡献巨大,目前深圳税收第一大产业是金融产业,虽然深圳的制造业占比30%以上,远高于金融业,但税收是少于金融业的;今年上半年如果剔除金融业的增长,深圳的GDP会负增长1.5%,仅仅金融业带动整体经济增长1.6%。但是,金融业可能是深圳受到关注相对比较少的产业,不管是前面专家提到的国资、交通还是科技,“十四五”都是重点专项,金融业是一般专项,其他的科技、交通等领域都有庞大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发展,金融业也没有。深圳金融业的发展目标是建设金融中心,我们用自己的理论框架对金融中心进行解构,对未来深圳金融业的未来发展也进行了一些规划和预测,相关结论与大家分享。

我分享的内容包括:深圳金融中心总体状况;从全国、全球看深圳金融中心的地位如何;深圳金融中心建设作用如何;“双区”驱动下深圳金融中心的前景。

第一,深圳金融中心总体状况。我们对“金融中心”做了自己的定义,金融产业本身有集聚的特征,金融中心就是在一定范围内金融资源集聚、金融产业发达的场地。评价和衡量金融中心、规划金融中心都是从集聚和辐射两个角度进行的。金融中心是资本、机构、市场、信息、人才等金融资源的集聚,其中核心的是资本和人才的集聚,我们建设金融中心要为资本集聚提供高收益、低成本、低风险的环境,为人才集聚提供高的收入水平和高的生活质量。金融中心为实体经济服务,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辐射,一个是法人机构,例如平安保险是全国乃至全球布局的,深交所也是服务全国创新创业企业,在海外也有布局。按照集聚和辐射的范围对金融中心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国际性金融中心、国家性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目前,只有纽约、伦敦可以称之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国际性金融中心包括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国家性金融中心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首尔等。

    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由市场自然形成和政府推动两种。伦敦、纽约是自然形成的典型案例,由经济发展拉动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形成集聚效应成为金融中心;新兴的金融中心普遍有政府推动作用,都柏林原来是农牧业国家,在废旧港口区规划发展成为欧洲基金管理中心;迪拜是在沙漠中建起来的国际金融中心,2004年开始规划到现在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充分体现了政府规划、制度创新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

    深圳作为后发金融中心,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巨大。深圳立足国家战略的改革创新,在全国没有相应的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抢先发展,创造了现代金融业很多个“第一”,包括第一个交易所、第一家股份制银行、第一个期货市场、第一个外汇市场、第一个交易所。平安和招商是从零起步,成为世界五百强的金融机构,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此外,深圳在招引金融人才、完善金融政策、开展深港金融合作等方面,都体现了政府规划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目前,深圳已经建成国内重要的金融中心。2019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667.63亿元,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6%,在四大支柱产业中仅次于高新技术产业排名第二;金融业实现国地税合计税收(不含海关代征和证券交易印花税)1522.4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4.7%,连续居各行业首位;全市分行级以上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超过500家,金融机构总数位居国内前三;涌现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招商银行、国信证券、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等一批机构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其中,平安保险在2020年世界500强排第21位、全球金融企业排名第2位(仅次于伯克希尔-哈撒韦排名第14位),招商银行排189位。截至2020年6月30日,深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285家,总市值27.68万亿元,是世界第八大证券交易所;截至2019年底,深圳公募基金公司31家,管理资产规模6.05万亿元,基金公司家数和管理规模均居全国第二;深圳辖区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566家,居全国第二;管理私募基金实缴规模1.82万亿元,居全国第三,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资产管理中心。根据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0)》,截至2019年底,深圳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 418 家,公司总市值达到15万亿元。

    第二,从全国、全球看深圳金融中心。在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中,深圳始终与上海、北京保持在第一方阵——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中,综合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区域性金融中心;中国金融中心格局“马太效应”明显,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对其他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差距呈现逐渐拉大趋势。从具体分项指标来看,深圳证券业和准金融业机构比较强的,但银行、机构国际化是短板;环境、绿化、文化娱乐比较好,教育短板特别短,医疗卫生也是相对比较弱。例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深圳证券业金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由于缺少更好的教育,很多人做到高管就带着全家老小去了北京、上海,如果做不到高管,也会选择武汉、成都房价更加便宜的地方。

从国际看深圳金融中心,2020年3月,英国Z/yen集团与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排名全球第11位,亚太排名第6。深圳在历次排名中稳步上升,逐步进入到全球领先金融中心的行列。

第三,深圳金融中心重大意义。一是金融创新引领示范,深圳是中国现代金融改革创新之地,过去四十年时间,深圳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领域里创造了中国现代金融史上的一百多项“第一”,直至现在也还在继续创造新的第一,是中国毋庸置疑的金融创新中心。二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深圳是中国现代资本市场诞生之地。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试营业,我国资本市场运作有了正式的载体。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建成了立足深圳、辐射全国,由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组成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对我国丰富金融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金融机构总部辐射,深圳是民族金融品牌培育壮大之地,深圳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金融机构,这在国内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平安保险、招商银行、国信证券、南方基金、深创投等深圳本土金融机构实现了全国布局,有效提升了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深度和金融广度,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各城市和区域加快金融发展,提高利用金融发展营造良好商业环境、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保障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能力。四是金融开放先行先试。以前深圳是国家金融开放最前沿阵地,现在前海成为国家新一轮金融开放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区”,在外资机构准入、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改革领域先行先试并向全国推广。

第四,深圳金融中心发展展望。一是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与香港共建全球性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两大全球金融中心资源集聚能量巨大,以股票市场为例,纽约两家交易所占到全球交易所市值的40%左右,伦敦的外汇市场交易也是占到40%以上。如果把深圳和香港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加快融合,如果叫做“深港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资本市场规模等很多指标是超过伦敦、追赶纽约的。我们还提出深港共建“全球金融第三极”的理念。在我国资本项目难以高度开放的情况下,上海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只能达到很有限的水平,而香港的经济腹地偏小,也难以独自挑战伦敦、纽约地位。与香港共建全球性金融中心是深圳金融中心发展的机遇,也是深圳的使命。未来,深港可以共建全球性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心、资本市场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金融机构中心、金融人才中心,全面挑战伦敦、纽约金融中心地位。

二是先行示范区背景下高质量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先行示范区意见》第五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共有六句话,有四句和金融直接相关,提到创业板资本市场的改革、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的应用、深港澳金融市场的有效融合、探索人民币国际化,我理解这四条应该是从近到远、从易到难进行依次排列,未来在“十四五”期间深圳金融业重点要突破资本市场和金融科技,积极谋划对外开放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效路径。 深圳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提出“全国性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地位,“十四五”继续巩固“全国性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创新中心”地位,把深圳建设成为安全、快速、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金融中心,具体内涵包括世界领先的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中心和国际一流的金融营商环境。



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

建设国际一流综合交通体系

——深圳“十四五”规划系列思考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是“十四五”期间深圳市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引领迈向第二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继续先行先试、创新引领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打造国际一流综合交通体系

综合交通体系“十四五”规划中占有较大的“权重”。为什么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体系?这里面有三个主要背景。

首先,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系体系,是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40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央深改委批准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内在要求,就是要继续先行先试,就是要做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在综合交通体系里怎么能做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就是要有发达的海陆空铁基础设施、高度连接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高度智能化、低碳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就在几天前,深圳公布已经率先进入5G时代,深圳成为全球第一个5G城市,这就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综合交通体系如何做到这一点?这是十四五期间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另外一个大的背景,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要做大湾区核心引擎,这个核心引擎,需要综合交通体系如何支持?如果没有很强的基础设施能力支撑的话,深圳的引擎作用是发挥不出来的,就只能自己和自己做,对外辐射和影响力是达不到的。

第三个背景,就是颠覆性技术的影响和冲击。如果说新冠疫情、贸易摩擦对综合交通体系的影响还有点远、不是那么直接,真正和综合交通体系相关的是技术应用问题。前面说了5G时代,将进入全面应用时期,还有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这些颠覆性技术与综合交通体系的融合,将是影响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综合交通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

如果从这三个方面的角度来讲,深圳的综合交通应该怎么做?现有的思路有四个定位:一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典范,二是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范例;三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标杆;四是面向未来交通科技创新高地。从上面三个背景来考量,这样的定位是合适的,但是,需要有具体的手段和强有力的措施。

海陆空铁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要架构。深圳“十四五”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二、建设“一市多港”空港体系,扩大国际国内辐射影响力。

空港是高效率、大空间范围人员往来和高价值产品货物运输的主渠道。从国际影响力、国际辐射力来说,空港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十四五”的未来五年里,现有的宝安机场将完成第三跑道、卫星厅、第四航站楼建设,客货吞吐能力将显著增强,但仍不能满足大湾区、先行区建设的需求。在十四五期间,深圳将进入双机场、四机场时代,形成“2+2”的机场格局。双机场指的是深圳宝安+惠州平潭机场。如果深圳能把惠州的平潭机场作为深圳的第二机场进行建设运营,两个机场用轨道连接起来,“十四五”期间深圳就可以进入双机场时代。目前,广州已经在规划建设第二机场,成都天府新机场已经处于在建过程之中,深圳“十四五”要补齐航空港的短板,进入双机场时代。两外两个机场,就是樟坑径直升机机场、深汕通用机场。这两个机场应考虑提升能级,就是要研究考虑能不能升级为作为支线机场。还有,就是要考虑规划建设前海水上机场、深圳湾水上机场、大鹏湾水上机场,将海上航空旅游和直线运输相结合。

要做大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在海港方面,国际航线在过去十几年里已经奠定了深圳作为全球基本港的地位,一直保持前四、前五的位置。反观空港国际航线覆盖,差距就大得多。成都上半年成了全球第一大客运机场,旅客吞吐量第一,什么原因?除了疫情影响因素降北京的飞机先到成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成都花大力气拓展引入国际航线。成都还提前谋划天府机场,其规模和影响力要与迪拜新机场平起平坐,在天府机场建成之后,可以想象规模和影响力还要翻倍。深圳国际航线的拓展力度比成都小多了。其中一个案例,深圳飞西雅图的洲际航线,由于补贴退坡而停飞。国际航线如何维持政策支持的力度,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加快建设深水泊位,打造国际中转港

海港是全球货物贸易运输的主渠道,港口在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深圳需不需要港口立市?如果需要的话,就要把港口继续做实、做大、做强。怎么办?要加快东部港区20万吨深水泊位的建设,目前深圳只有东部盐田港区有这样的能力。西部港区的重点是铜鼓航道扩展,铜鼓航道是西部卡脖子的工程,要强化深圳港在大湾区和全球枢纽港的地位,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短板应尽快补齐。

做大海港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发展国际中转业务。未来五年的吞吐量从哪儿来?深圳这么多年以来,90%以上的货源来自于200公里的半径内,这是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的情况下。如果珠三角加工制造产业外移、高附加值产业比重提高,港口吞吐量的增加很难持续。怎么办?要做中转的文章。新加坡、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港,做的都是国际中转的文章。深圳这么多年都没做起来,和厦门比,和广州相比,国际中转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国际中转、两头在外是需要政策上给力的地方。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吞吐量结构的变化。从历史上看,过去30年深圳港口都是以出口重箱为主,进口占的比例将来会均衡化,“十四五”期间将会出现进出口重箱的比例平衡的情况。

提高港口铁路连接度,是巩固深圳基本港地位、强化“一带一路”枢纽能力的关键举措。欧洲港口新建的规划,铁路疏港比例达到65%,其余30%是内河疏运,公路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东部盐田港区具备铁路进港的条件,但平盐铁路以前规划设计的双线双层的条件已经没有了。盐田三期要考虑铁路直接进港再重新规划双线双层进港能力,争取铁路疏港重箱占比达到35%以上。可以把东部的陆路交通进行大的改观。铁路和港口衔接能力的高低是枢纽能力发挥非常重要的手段。南沙港具备很好的铁路接入条件,现在连接西部港区的平南铁路已经部分拆除,已经没有办法再连接了,东部港区的轨道双线双层的支线设计还是很重要的。西部港区怎么做?目前只能通过驳船运到东莞石龙铁路枢纽,从那儿再上铁路。驳船费用不是很高,两头装卸的成本高一些。

提高港口铁路的连接度,提高铁路疏港的比例,如果“十四五”铁路疏港占到35%重箱,我们对排放、城市拥堵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一直困扰盐田后方陆域的交通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四、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拓展大湾区内外辐射体系

轨道交通是深圳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外部、内部,满足大流量、低排放客货运需求的主渠道。“十四五”期间深圳的轨道交通将会成为投资的重头,主要是高铁和城际铁路。高铁主要的线路是赣深客专(深圳段),深茂铁路(深圳-江门段),光明城铁、深汕、广深、深肇、深南、广深超高速磁悬浮试验线,平湖国家铁路枢纽。城际铁路方面,主要建设的线路包括中南虎城际、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深莞增城际、常龙城际、深珠城际、深惠城际、新增深中城际、深汕城际。需要关注的是深珠城际和深中城际,这是深圳向珠三角和大湾区西部的辐射带动的关键通道,“十四五”需要加快深珠和深中城际的规划建设。

铁路客运枢纽将形成“五主四辅”的格局。货运枢纽主要是平湖国家铁路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港已经做成了“一带一路”年最大的铁路港,深圳作为国家规划的十八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一直没做出来。“十四五”期间,平湖铁路枢纽作为国家级货运枢纽将发挥作用。另外就是深汕枢纽,深汕合作区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枢纽,除了高铁还有小漠港发展建设,还有深汕的通用机场,是海陆空铁立体的节点,我觉得应该重视一下深汕枢纽的建设问题。

深圳将按计划加大地铁网线建设,并扩大深圳地铁系统和穗莞惠地铁系统的衔接。轨道交通把这些都加在一起会是很庞大的投资体量,这些在“十四五”期间大部分都能建成,都可以见到成效。

五、重视城市货运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做了很多“人”的文章,但对“货”的运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城市、都市区货运物流通道体系、城市配送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随着电商快递的发展,我们不希望看到满街都是快递的分拣、遍地都是单车的情况。如果城市的货运基础设施不能够适时规划建设,恐怕很难满足未来大都市发展的需求。现在快递很多都在城中村里、临时场地在作业。

货运通道体系,从公路上讲首先要强化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体系。另外,就是强化深圳机场、前海和宝安机场的绿色通道,把两个机场的快递物流连起来,这条绿色通道还是很重要的。

十四五期间,要规划建设三级城市物流配送基地体系。原来深圳规划了六大物流园区,现在看,平湖物流园区很多物流用地已经变更了用途。前几年,我们做初步调查的时候发现深圳缺标准化的城市配送仓库面积300万平方米,现在看来这个缺口还会变大。没有都市配送体系,疫情来了应急的物资要储备,老百姓食品的配送、电商的配送,如果没有常规、永久化的基地,人口增加密度提升以后影响是非常大的。“十四五”期间把城市三级配送中心体系明确下来。

六、加大新基建与综合交通体系深入融合,实现科技引领。    

新基建与综合交通体系深度融合,要建国际一流的智慧交通ITS体系。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都是新基建的主要技术手段。深圳已经完成了4.6万5G基站已经布设完成,5G要充分融入机场、港口、轨道交通领域,再就是进入V2V(车对车)、V2I(车对路)、V2P(车对人),我们也可以把车载做起来,打造5G化的ITS智慧交通体系。新基建和交通体系深度融合可能是深圳“十四五”综合交通的亮点,深圳可以做样板、做标杆。深圳已经做成了全球第一个5G城市,“十四五”要要打造全球第一个5G综合交通体系,这就是新基建和综合交通体系的融合。

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现在看海事、交警、交委各是各自的系统,深圳尚未建成单一窗口。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没实现得了,主要是数据主权,谁都不想把数据给别人共享。现在有了区块链的技术,不需要动数据的主动权,用区块链的技术,把在不同的数据主体上的数据通过应用的需求串联起来,这是可以做的。目前技术成熟了,新加坡已经把口岸单位用区块链做起来了,他们用的是超级账本的平台。

这张图是上海21个单位共建的上海ePrto单一窗口的平台,如果用区块链的方式进行检索和连接,可以避免动数据主权同时提高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安全性。

这张PPT显示的是深圳的手机数据、地铁数据和出租车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反映人群的密集和动态的趋势,既可以预测交通的拥堵和铁路站点的设计,还可以对基础设施的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我们生成了城市物流配送需求的热力图,紫色是货运密度最高区域。

车载的大数据应用也有广阔的空间。这张图显示的是车用过去四年30万辆的车载大数据,预测粤港澳大湾区货运物流枢纽的生成,车载数据可以直接从OD的矩阵导出现实的图,可以看到深圳东西向交通占到的量是最高的,南北向中部占得比较高,还有宝安、盐田一些节点,用交通大数据可以很好的指导未来交通的规划。

七、建设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深圳的综合交通体系要智慧化,也要低碳化。首先要建立综合交通碳足迹的记录体系。我们要做最绿色的交通,我们要研究绿色港口、绿色机场、绿色公共交通、绿色货运物流,主要是把碳足迹记录下来。交通的排放对制造业、对所有的客户进行连带的记录,用实时的记录做真实排放交易,会改变遗忘配额制的碳排放交易。

这是落基山研究所做的重塑能源的部门路线图。未来减碳的数量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实现,绿色交通体系里。

八、结论

什么是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体系?就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营体系,国际一流的智慧交通体系,国际一流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甄学军——

面向新时代,高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是“十四五”规划当中非常重要的板块,基础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借这个机会和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一起分享一下我对深圳教育的一些看法。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生产知识的,而知识具有外溢效应,如果按照经济学家罗默(Romer)新经济增长理论来看,知识的溢出和传播对于经济增长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又是知识的载体,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在规划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育规划也是专项规划之一。

下面对深圳十四五规划中教育板块提几点个人的建议:

一、应紧扣大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更加凸显。做规划的时候有一些前瞻,“十四五”规划的起点,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国家两个一百年第一个百年的节点,也是面向2035年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起点年。

国际上来看,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互联网、AI这些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的重塑整个教育形态,而且知识获取的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应该说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老百姓对教育的要求更加多样,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更具特色的教育要求也更加的迫切。

二、要凸显深圳的发展需要

这个规划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凸显深圳的发展需要。几位专家讲到“双区驱动”战略,深圳作为特区,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重要的窗口,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沉积,已经成为充满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城市,从大湾区建设的角度来讲,中央对深圳的定位是中心城市,要发挥引擎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对“十四五”、2035都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这个过程中深圳教育怎么做?今年是深圳建市四十周年,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深圳的教育如果作为总结性,应该是经历了历史性的飞跃,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数据看到,规模来讲,建市的时候,全市仅有小学216所,学生4.5万,教职工只有1800多人。去年中教育部门给出的数据来看,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已经有2551所,在校学生有210万人,教职工20多万人,这个飞跃是几十倍的飞跃。

财政投入来讲,2013年到2018年,全市的财政教育投入累计2600多亿,而且年均投入大概450亿左右,生均拨款标准居全国前列。

“十二五”、“十三五”学位的增加突飞猛进,“十二五”新增12.6万个,是“十一五”的两倍,“十三五”学位又增加了23.8万个,比“十二五”增长50%以上,无论是规模、学位建设和投入都是飞跃性的发展,2017年和市政协做过关于高等教育深圳几十年来的发展,可以看出深圳市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最开始只有深大所,包括现在哈尔滨工大(深圳),现在已经有13所,这几年又有一些新增。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对深圳教育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深圳基本上建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尽管如此,我们现在依然在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深圳的教育资源供给落后于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优质学位紧缺,这也是目前存在的民生短板。

三、要关注、重视几个指导性文件

从国家层面到深圳目前指导性的文件,这几个文件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归结为2+2文件。

从国家层面上,去年的2月份,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这两个指导性文件实际上是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5)》,在不同的时期指导了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2035年面临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如何面向2035年的目标描绘好教育发展的远景和蓝图?这两个文件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定位是全局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和以往教育信息化还是不同,它的跨度更长,15年的跨度,重在目标导向,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安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给我们描绘、勾画出未来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文件的关键词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指的是教育的普及、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公平和结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升,其中在八个方面对203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

1、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2、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3、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4、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5、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6、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

7、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

8、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这八个方面的目标涵盖整个教育的体系结构、普及水平、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结构、服务贡献能力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深圳的教育问题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去年8月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个文件在中央层面发文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之后深圳出台的第一个指导我们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其中部署了未来一段时间深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了18个方面40个举措,其中涉及到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教、民办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意见》中主要是围绕着深圳市的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党对教育的领导,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先行先试,扩大中小学的规模,解决义务教育和公办普通高中不足的问题,进高中录取率63%,以前不到50%。

在《意见》的指导下,去年底深圳教育部门开始编制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行动方案2020到2025,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刚好涵盖“十四五”的发展规范,这个正在编制中,主要为了系统谋划,今后在“十四五”时期,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思路,我们被定义为先行示范区,教育如何先行示范,四轮、目标和举措,明确深圳教育、教改发展的路径,列出目标的结果、目标的达成、老百姓的期待,制度建设,示范引领的清单,如何对着示范引领的清单推动创新。

四、规划中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因为教育部分的规划作为专项规划,实际上相关各级各类的教育发展,国家层面、深圳层面的指导意见非常清晰,“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关键词、主题就是发展高质量的教育,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和深圳发展的需要,几个问题要特别关注一下。

1、关注全链条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学前教育部分往往会忽略0-3岁幼儿的托育部分。国家越来越重视,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有4000-5000万0-3岁的婴幼儿,深圳的具体数据还不清楚,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现在正是80、90后年轻人适龄婚育年龄,全链条教育体系一直延伸到托育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地区人力资本的初始起点。

深圳是年轻的城市,90后、80后已经进入到婚育、生育的重要时期,80后面临着生二胎的问题,养护和照顾二胎的矛盾难以解决,国家层面、各地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国家一些先进的城区来看,特别是上海市,他们非常关注这个问题,而且对托育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专门管托育的机构,教育部门、卫计部门、民政都在管,但上海已经开始了先行先试。

2、关注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面临数字经济时代,智慧教育的问题可能会提到更高的角度去谈,特别是新冠疫情下,线上、线下的教育怎么融合,包括探索互联网+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包括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包括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模式创新,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

3.关于教育开放,这是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教育开放问题,高等教育中体现得更加具体一些,比如说湾区建设中深圳如何跟湾区融合,包括教育思路和使命,包括湾区建设中的价值和共识以及校园文化的品牌,以及整个湾区体系中的优势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大家不仅要有学位而且要有优质学位,这是最重要的。

4、更加关注对于“人”的培养。深圳的家长是非常焦虑的,一会儿是素质教育,一会儿是应试教育,如何平衡所谓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里面涉及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理念、学校幼儿园管理者的理念、教师的理念、家长社会的理念等。

  • 微信公众号